"微信支付不是一個純粹的支付工具,它是為移動支付提供的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微信產品部助理總經理曾鳴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支付如果作為一個工具,發展到最后,一定與其他同類產品比較雷同。所以微信的思路是,在工具能力基礎上,整合微信的優勢,比如微信在移動端的用戶基礎能力、社交能力和開放能力,形成一種更有效觸達用戶和提供服務的平臺。
曾鳴表示,"與傳統的電商服務相比,微信多了四大能力,即微信賬號登錄、微信支付購買、微信通知互動、基于SNS的消費者主動傳播分享,我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在電商與微信支付之間如何形成一個良好的閉環",他說,"這四大能力為商業場景在移動端閉環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
移動化激起轉型浪潮
無論是阿里的"雙12"戰略還是騰訊的"微信價"戰略都證明了,經過一年的培養,用戶的交易習慣正在向移動端快速轉移,移動端將替代PC端成為用戶接觸電商企業的"主屏幕",已經是業界公認的趨勢之一。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師吳立品表示,2013年,無論是世界范圍,還是在國內,大多數的傳統互聯網業務都提供了移動端的服務,傳統互聯網用戶消費習慣的日益移動化,移動電商正在瘋狂的崛起成為必然。
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移動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到965億元,同比增135%;去年隨著盤子增大,增幅雖然有所趨緩,但移動電商增速依然遠高于整個B2C領域。
天貓、京東、易迅等主流B2C網站提供的信息顯示,目前移動端交易額或訂單量占網站整體比例多在20%-30%之間,與此同時,大眾點評等一部分與線下企業關系密切的O2O電商,移動端使用率占比早已超過PC端。有業內人士坦言,拿到移動互聯網的"門票"已經成為各大電商都在努力完成的任務。
如此讓其他電商企業眼紅的巨大交易額數據的背后,是互聯網創新轉型驅動下的產業革命。
京東商城CEO劉強東也忙碌在轉型的路上,在電商格局初定中卡住一個不錯的位置后,2013年年初定下"休養生息"戰略,而后電商業務步入"以休待戰"期,而劉強東則將工作重點轉向京東的金融與數據兩塊新業務拓展,以推動京東轉型;蘇寧云商(002024,股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近東則在2013年對蘇寧進行大刀闊斧式的互聯網化轉型;騰訊董事長馬化騰則推動旗下電商業務在微信的助推下耐心地尋求彎道超車的機會。
由此可見,2013年的電商江湖,表象上阿里、騰訊風頭出盡,其他電商價格戰風平浪靜,但冰山下面則在演繹著一場重構式的轉身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