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綾致電商部創立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以‘同時’、‘同款’、‘同價’為目標,低價不是我們的目標。”
——綾致時裝集團電子商務經理 張一星
石丹十一長假之后,服飾行業內全年最具看點的電商促銷項目——天貓“雙十一”即將粉墨登場。嘗到了甜頭的各大服裝品牌,又一次繃緊了自己的電商神經,卯足勁準備大干一場。
在2012年“雙十一”中,以1.26億元當天銷售額一躍成為黑馬,攀上男裝銷售頭把交椅的Jack&Jones (杰克瓊斯),又將會有哪些準備?他的電商模式又有什么“秘訣”,《電商學院》帶你一探究竟。
1975年成立于丹麥的Bestseller(綾致時裝集團),是全球服飾行業的重要坐標。1996年,Bestsel ler進入中國市場并快速成長,在中國,綾致時裝主要經營onlY,Vero Moda,selected和Jack&Jones四個品牌。國際背景帶來的品牌和運營優勢,加上對中國市場的深刻洞悉,綾致時裝在圈內造就了“無綾致,不商場”的神話。旗下的Jack&Jones甚至有這樣一個說法:每兩個人走進Jack&Jones的實體店,就會有一人購買Jack&Jones的服飾。現在,綾致時裝集團正在逐步地將這個線下的“神話”
搬至線上:去年“雙十一”期間,綾致時裝集團在天貓商城上總體銷售額突破3億元大關,而Jack&Jones則創下了1.26億的銷售額,不僅占據了整個集團線上銷售的近半壁江山,而且成為天貓上男裝品類銷量的no.1,但這一切對于綾致來說,也許才剛開始。
讓網店變成“正常”的實體店
在綾致正式進入電子商務領域之前,淘寶上打著Jack&Jones的旗號泛濫的仿制貨讓綾致損失了3.7億的銷售額。經過近1年的準備,2009年綾致正式進駐天貓商城,而且第一個開店的品牌就是最強勢的Jack&Jones。綾致時裝集團電子商務經理張一星在接受《電商學院》采訪時透露,Jack&Jones天貓商城店開業第一天的銷售達到了30多萬元,這樣的成績確實驚人。進入淘寶商城之后,Jack&Jones的店鋪設計、視覺效果、貨品準備以及服務質量,成為了全行業的前瞻者,每一次調整都會引起追隨者模仿。
選取Jack&Jones作為頭陣進入電商世界,綾致有備而來,而且來自于綾致對市場環境的深刻洞悉。張一星表示,相比于女裝領域的兇殘廝殺,天貓商城的男裝競爭相對小一些,而和Jack&Jones同級別的國際品牌幾乎沒有,到現在也是本土品牌居多。這個明確的市場競爭優勢和品牌優勢,無疑是Jack&Jones在電商領域出師順利的第一步。
據《電商學院》了解,綾致時裝集團旗下的四個品牌(Jack&Jones、onlY、Vero Moda和selected)90%的款式都會在網店中同步發布,這就意味著每年近有15000種款式的更新,綾致的網店將是全國,甚至全球款式最齊全的“旗艦店”。對于綾致的電商團隊來說,他們一直致力于做非常“正常”的實體店,他們也需要作為“銷售大區”去參加訂貨會,指定自己銷售預算。實際上他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怎樣讓網店更接近實體店——不僅是貨品和價格,甚至連運作方式都盡量貼近實體店。
張一星說,雖然在網絡上的一些特殊時期,比如店慶或者天貓雙十一,會有相應的促銷,這時候在價格上會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在公司內部,“從綾致電商部創立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以‘同時’、‘同款’、‘同價’為目標,低價不是我們的目標。”
絕大多數線上的品牌在規模化經營和交稅之后是不盈利的。 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正在走向電子商務這條道路,最終將沒有線下品牌與線上品牌之分,企業間拼得最終還是品牌價值。張一星表示,“傳統行業在進入電商的第一天就必須盈利。任何不盈利的傳統品牌,在對電商業務進行審視的時候,都是需要警覺的”。
電商評論員魯振旺也向《電商學院》表示,保持線上線下的供應渠道一致,把握好電子商務和傳統銷售的契合點,才是長久之路。很多傳統企業一開始進入電子商務領域,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商業模式,不管是做B2c還是做平臺,思路并不是很清晰,很多品牌仍在摸索期。例如李寧搞的價格差異戰,線上價格低于線下價格,這樣對于線下實體店的影響是很大的。而匹克又在走另一個極端,網上價格比實體店的還高,不知用意何在。歸根結底,怎樣根據產品的生命周期規劃電商策略,盡量保持線上線下同步化才是企業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