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W記者:新生代員工的創造性確實比較強,但正如您剛才提到的,他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領悟與應用可能有所欠缺。那么我們如何將時尚最前沿的元素應用在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產品上呢?這兩者之間是否會有所沖突?
陳總:時尚的、創新的元素,從某一種角度來說是一種藝術,屬于服裝創新藝術,而傳統文化歸根到底也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文化藝術。他們之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關鍵看你怎么融合。舉個例子,像八仙過海的元素,整個圖案有歷史的文化內涵在里面,但在一些針法、顏色的表達和運用方面,我們可以把時尚的元素融合進去,做出來的圖案可能比原來的更吸引人、更漂亮、更有活力。所以我認為時尚和傳統兩者之間并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相通的,有很多交集的點。
現在的年輕一輩很有創造力,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現場很多衣服都是他們用現代的色彩和手法去表達古代的元素,呈現出來的效果都很漂亮。比如坎肩,原來用的圖案和元素都是很傳統的民間文化元素,現在通過年輕人的創意組合以后,你會覺得很有特色。傳統和時尚,只要組合得好,可以迸發出一道很亮麗的風景。
CFW記者:繡都是“國家級產業文化示范基地”,據了解我們是服裝行業唯一的一家企業,而當時也有很多其他品牌一同競比,有些甚至規模、產值都超越我們,您能談談這個過程嗎,我們為何能一舉拿下這個重量級榮譽?
陳總:國家產業文化示范基地是十七大時候提出來的。當時我們感覺到不能孤立地把傳統文化當成一種符號來看,事實上,它是一種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和生活結合在一起并通過民間生活來體現的東西。所以當時我們企業一直圍繞這方面做絲綢、做刺繡。
國家產業文化示范基地立足于傳承保護臺州傳統刺繡文化的基礎。在過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主要通過國家財政政策支持,像福建、麗江的古建筑,黃山、泰山等自然人文景觀,都是國家投入資金輔助來保護的。但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在全國各地數不勝數,單靠國家保護肯定力不能及,臺州刺繡如果僅靠國家政策保護有可能早就失傳了。
所以我們立足于市場,把這種民間的藝術跟現在的生活用品結合在一起,使這種地方的工藝技術服務于生活,進行產業化之路,而不是拍一些照片或作一些針法的文字記錄來保存。我們把這種工藝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用現代化的技術大批量、產業化生產,再用產業化的利潤反過來促進傳統文化的保護。產業化會帶動市場經濟效益,其中包括后備力量的培養、工藝技術的創新和保護,包括工藝用品的新產品開發等。這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之后,才逐漸形成臺州刺繡整個產業鏈。我記得當時臺州刺繡做得最好的時候從業人員有15萬,這是一個很大的規模,基本上家家戶戶,在村口、大樹下、小院子中到處都能看到繡花女拿著繡花針在穿針引線。
基于這樣的成就,國家文化部、省文化廳一級一級進行考核審查后認為,臺州刺繡在通過產業化促進傳承保護和創新方面,對全國民間工藝技術保護有示范意義,可以供大家學習,最終文化部綜合考慮之后給了我們這個稱號。但這個稱號是動態管理的,每年我們的基地建設和運行情況、發展情況、后備人才的培訓情況,包括產生的保護效果等,都要驗證并形成總結報告。去年文化部驗證之后給了我們很高的評價,認為我們在基地建設方面做得很不錯。
當然,這個文化基地拿下來以后,我們覺得很自豪,作為服裝行業的一員,我們也為服裝行業感到自豪。因為服裝行業這種國家級的示范基地,就我了解目前只有我們一家。
CFW記者:繡都已經發展成為一家領先的,具有特色的企業,那么之后的發展思路以及發展規劃是怎樣的?
陳總:我們希望企業未來能夠成為一家科學、規范的,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的現代化企業。從繡都這個品牌的角度來說,我們希望充分挖掘、發揚中國的絲綢和刺繡兩種傳統文化元素,把這個品牌打造成國際性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民族品牌。
2010年國務院品牌研究室主任和商務部幾個領導過來調研的時候曾提出,絲綢和刺繡組合在一起之后,會促進一個民族特色的品牌服飾。原來我們主要立足于機場,以機場專賣店為主,用這個特殊的平臺服務于全世界的消費者。隨著整個市場的發展,我們計劃下一步邁向歐美國家以及韓國、新加坡、臺灣等一些和我們文化相通的國家和地區,到那里直接開設專賣店,把我們品牌的產品銷往這些國家。另外,由于國內市場這兩年發展得比較快,我們對國內市場也相當重視,之后在國內的一線城市會逐步開設專賣店。原來我們全部是直營店,下一步我們會適當地選擇一些能夠和我們的品牌發展思路吻合的加盟商和代理商,來一起做這個品牌,把這個品牌的銷售網絡建設好。
CFW記者:非常感謝陳總今天能夠接受我們中國服裝人才網的采訪,也祝愿我們繡都能夠立足于絲綢與刺繡這兩大傳統的中國元素,將民族品牌帶向國內和國際,成為更具創造力和影響力的國際性民族品牌。
陳總:謝謝!我相信大家一起努力,這個目的一定能夠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