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咨詢管理總經理邵立剛看來,服裝行業內,產品絨含量做到百分百并不多。而相關責任,是否應追溯到杉杉,具體要看相關的貿易方式。如果是成品采買模式,責任就在于生產廠家。但若生產廠家僅是純加工,品牌自己備料,那么質量問題就應追責于品牌方。
有分析人士指出,杉杉在監管上存在漏洞,分公司運作的模式令其管理有些分身乏術。
“在變化快、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服裝品牌商家逐漸放松了對產品質量的把控,從而引起了當前不少服裝質量不過關的問題。”中投顧問流通行業研究員申正遠表示,相關部門在監督、處罰方面有所欠缺也使得服裝品牌商家在質量上放松警惕。
擴版圖遭質疑
截至目前,杉杉股份已經成為全球綜合規模最大、種類最齊的鋰離子電池材料專業供應商之一。鋰電池材料也已取代了該公司最初起家的紡織服裝,成為第一大主營業務。除了鋰電池,杉杉亦正在悄然布局其地產版圖。今年2月份,杉杉股份與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旗下3家公司組成的中海工業聯合體,為競買上海黃浦江沿岸一地塊“互掐”114輪,但以失敗告終。在實業之外,杉杉還進行了大量的金融投資。
的確,拓展的產業版圖讓杉杉在整個服裝行業行情偏淡的情況下,仍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在業界看來,這與其將較多的企業資源投入到新材料、投資等領域不無關系。
邵立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杉杉和雅戈爾一樣,兩者均是服裝發家而后跨界經營。“跨界多元化經營并無對錯之分,主要在于公司的管理體系以及人才儲備是否到位。”在他看來,雖然都是集團化,但是他們的管理并未到位。
申正遠指出,多元化是我國大部分企業的通病,企業被其他業務短期內的投資回報所誘惑,最終使得公司在主業中逐漸喪失優勢,并不利于公司的長期發展。“業務多元化并不是大多數商家的歸宿,畢竟隔行如隔山。”
分析人士表示,企業只有專注才能有效打造出核心競爭力,服裝企業應將更多的資金和精力專注于主業中。但未來,服裝是否還是杉杉的“主業”?外界并不知道,對此,杉杉也未給予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