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改革要點,關注到行業自主創新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實際問題。例如:如果整天照抄照搬、假冒偽劣,我們就沒有創新可言;應由市場決定科研項目、經費的分配而非行政命令,應由市場評價創新成果價值而非哪位專家;創新有風險,怎樣完善創新風險機制?創新需要人才,科研成果是技術更是資本,人才的價值和技術資本該怎么體現……
回到技術創新聯盟的問題上來,單個企業單槍匹馬來解決行業重大關鍵技術問題,顯然能力有限,要建立起更加開放的產學研合作的機制體制,積極推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充分利用行業內外一切資源。應該給這類組織以合法地位,真正實行創新聯盟與產業鏈的無縫對接,實現高效快速的增長。對此,全會向我們傳遞了積極的信號,我們也期待更多更具體的措施出臺。
不遺余力
加大環保工作力度
記者:節能減排任務一直是擺在紡織行業,尤其是印染行業面前的一道嚴峻考題。面對更為系統和嚴格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紡織行業應該重點加強哪方面的自律?
王天凱:這些年政府一直把環保工作當成重點來抓,《決定》在第14部分專門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態度堅決,要求嚴格,提出“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來保護生態壞境”。由此可以看到國家對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
紡織行業特別是印染行業的環保問題,近年來已得到業界的普遍重視。從目前情況下,僅印染行業單個謀求轉型顯然是不夠的,必須把綠色發展的理念和行動引向整個產業鏈。紡織行業對《決定》的相關內容要深入理解,進一步強化環保意識,不能有任何僥幸心理,對污染問題應當秉持“零容忍”的態度。
為此,行業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首先要進一步把握好節能減排工作的形勢,只有認清形勢才能明確任務。紡織行業“十二五”中期評估顯示,行業節能指標基本能夠按進度完成,但總體上企業面臨的壓力較大。其次要加大對成熟環保技術的推廣力度,以及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力量。如占印染行業1/3份額的紹興,當地政府對印染行業整體采取集聚提升、集中排放、集中治理的辦法,在一些印染集中的地區,同樣也可以采取這樣的措施。第三,我們還應引導企業對一些高污染的落后裝備有序退出,同時探討能否在環保項目中爭取國家專項支持,加快推進印染污水排放的技術改造。未來,紡織行業要更加不遺余力地加大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
優化區域資源配置
是必然趨勢
記者:紡織行業“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顯示,東部地區對中西部整體區域性調整的進度有所放緩。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王天凱:紡織行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大背景下,在轉型發展中加快資源優化配置是一種必然趨勢。這種優化配置方式包括國內自東向西的區域轉移,也包括有序進行跨國資源配置。
近幾年,我國出現了勞動力、資源等要素成本上漲的問題,且壓力日益增大。與此同時,整體資源優化配置的進度在放慢:我國中西部土地、勞動力政策變化等原因,梯度轉移的相對優勢有所減弱,速度放緩;在跨國資源配置上,由于周邊國家治安環境、金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意識等方面的原因,尚未具備較大規模優化配置的條件。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應該看到,優化區域布局,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是紡織行業目前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決定》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論述中提出了“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等“以開放促進改革”的思想,對推進紡織行業區域結構調整和優化資源配置,有著重要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紡織行業在區域結構調整中,要結合中西部資源環境條件的變化,更加突出市場的作用,特別要關注中西部消費市場變化,著力發展有特色的紡織服裝產業,著力構建紡織服裝產業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該思考如何營造更有利于市場配置資源的條件,加強對于各地區的經濟引導而非直接干涉,實打實地為企業服務。同樣,在融入國際紡織產業格局的調整中,企業要充分、主動地調查研究,在充分了解相關的政策和條件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走出去”。可以通過新建、并購、參股等多種形式,在海外建立研究中心、營銷網絡、原料或生產加工基地來實現優化配置。
行業組織以更大活力
服務紡織強國建設
記者:三中全會提出要創新改進社會管理治理方式,《決定》在談到要“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時指出:“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您認為未來中紡聯的重點工作職能將有哪些?
王天凱:中紡聯成立10多年來工作活躍,在為行業服務方面形成了一套思路和做法,在產業集群、展會服務、社會責任、節能減排、產品開發、品牌推進、標準建設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今后將進一步研究深化與政府和企業的溝通機制,圍繞行業發展的重大問題進一步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進一步完善行業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深化對產業集群的個性化服務,為紡織強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