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報道《江城一服裝品牌被迫借道英國》,講述武漢原創服裝品牌“唐城”因“漢派”標簽備受歧視被迫外遷。由這一個案折射出來的漢派服飾“去漢化”現象,迅速引起了業內外強烈反響。
隨后,記者北上鄭州,南下廣深,東訪江浙,連續推出10篇“漢派服裝品牌外遷”系列報道,全方位關注漢派服飾的模式和特征。
在新的發展期,漢派如何繼承和發揚,如何揚棄和吸收?媒體作為社會的觀察者和守望者,有責任去探訪這個行業的發展。4月24日,本報聯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MBA學院,共同舉辦了“漢派服裝品牌路徑”論壇。來自服裝企業、協會、商會、高校等不同領域的15位嘉賓,暢所欲言,談了很多的想法和看法,有碰撞,也有焦慮,更多的是理性的聲音。
今天,本報將論壇上的發言原汁原味地端出來,希望通過論壇這個平臺,拓展漢派服飾各企業掌門人的思維,推動漢派服飾在競爭中創新,在創新中變化,趨于優,進而強。
精準定位鎖定客戶群
歐訊服飾董事長 黃冰玲
衣食住行,“衣”在首位。那么怎么做?以什么樣的心態去做?在新市場環境下,產品和消費多元化致使市場洗牌周期不斷縮短,服裝市場的突破口在哪里?傳統服裝人怎么想?我們要去哪里?該怎么去?
我時常在想,5年后、10年后,我們傳統服裝人在哪里?是被市場淘汰還是引領市場潮流?我們的渠道在哪里?該如何運作?終端在哪里?該如何鋪設?
在市場化發展的今天,服裝企業的品牌運作也要規范化。品牌操作越精細,鎖定的客戶群才越精準,市場也才能做得越透徹。這樣做反而市場空間更大。大家都一窩蜂鎖定高端人群、定位高端市場,那普通人群穿什么?
服裝是有靈魂的,因此,在“得終端者得天下”的今天,作為直接與消費者接觸的導購,要學美學,將衣服設計的靈活和品牌內涵“銷售”給客戶。
選好商業模式再崛起
武漢服裝商會會長、元田服飾董事長劉樹仁
在我看來,每家漢派服裝企業都有自己的定位,但目前的問題也出現在定位上。
當年漢派風生水起,標桿起到很大的作用。當年“四大名旦”引領漢派風騷,一批接著一批漢派企業借鑒著它們的經驗成功打入市場。然而,在市場從“產品打天下到品牌打天下”的轉變過程中,主攻單品、走批發起家的漢派沒有很好的轉變過來,致使標桿缺失。
當前漢派的短板在于商業化弱、對經銷商的依賴大、終端控制力不強三個方面。因此,沒有渠道的專業化和品牌的精細化運作,很難達到高端定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