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眾化市場與此恰恰相反,大眾化是圍繞消費者來運轉,以洞察、挖掘、滿足消費者需求為最高宗旨,要實現這個宗旨就只能真正實現品牌零售,在實體渠道,品牌通過進駐百貨商場或者開設專賣店來實現,但在傳統品牌里面絕大多數想要從批發轉向零售,在目前的情形本來是絕無可能之事,但這一切都因為電商而改變。
電商的崛起,讓傳統品牌不得不痛苦地進行艱難的轉型:從小眾化市場轉向大眾化市場,從批發轉向零售,從如何把產品壓給代理商、加盟商到把產品真正賣給消費者,也就是說,電商真正讓傳統品牌走向大眾化、真正實現品牌零售。
傳統品牌賴以生存、發展的批發流通渠道在電商的沖擊逐步瓦解,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渠道作為國內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產物,必然會被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新興的電商所取代,這是商業發展的一個偉大的進步。
電商是傳統品牌走向大眾市場的入場券
傳統品牌是依靠批發流通渠道做起來的,通過代理商控制區域市場,再由代理商來發展加盟商,這樣三級階梯式運作市場,對于很多傳統品牌而言,其實并沒有太大的挑戰性,因為你就是把全國所有的省級市場都做了也不會超過30幾個代理商,像服裝類的代理商,做得最好的品牌,也不會超過二十幾個,能夠做到這樣的品牌已經不得了,在國內算是鳳毛麟角,大多數品牌都在10-20之間。
一個品牌面對10-20個客戶的時候,這是很簡單的事情。比如說開發一個代理商,往往都是傾全公司之力來運作的,代理商來到公司好吃好喝的伺候自然不在話下,政策條件也是有話好商量,就算極個別的代理商好那么幾口小酒,可以,馬上安排能喝的員工上,口號就是:不但要喝好,而且要喝倒。再不行,客戶還好唱兩曲,可以,馬上安排最好的KTV,讓你一次唱個夠,再不行,還要整點別的,可以,馬上安排—你懂得。
也就是說,當一個公司面對一個代理商的時候,總有辦法搞定客戶,是吧,喝酒唱歌圖個樂,總有一口適合你,那么這生意也就成了,所以,當有人胡吹神侃把和客戶吃吃喝喝當成是營銷的時候,我總覺得很難為情。
所以說,批發流通是一個小眾化的市場,運作的模式簡單、粗放、隨性,其實這并沒有多大的技術含量,差別只在于:臉面的生疏熟悉程度決定了生意的好壞。
如果不是電商半路殺出,這樣的狀況依然可以維持,很多品牌依然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也可能會慢慢地過渡到大眾化的市場,但電商的崛起粗暴地打斷了這樣一個自然進程:很多品牌在還沒有做好批發流通這樣的小眾化市場的時候,卻被市場的趨勢活生生趕到了電商這樣一個大眾化的平臺上。也就是說,傳統品牌是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和物質準備的情況下就被歷史的潮流推到了品牌生死決戰的舞臺。
但無論怎么樣,通過電商,傳統品牌是拿到了走向大眾化市場的入場券,這也是傳統品牌走向大眾化市場的第一步,電商也成了傳統品牌實現零售的第一堂啟蒙課,但到目前來看,這些傳統品牌交出的成績并不令人滿意,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