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變革進行時
菁葵投資合伙人蔡景鐘談到,他在做投資時了解過很多零售企業,“大家都看到電商對傳統零售沖擊很大,現在很多人覺得零售不好做,但仍然有人愿意去涉足,就說明這個行業還是有機會的,只是需要改變思維和執行方式。怎樣使客戶愿意積極的互動,怎樣讓傳統零售與移動互聯網結合,是每個零售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傳統零售渠道中以百貨商業的購物中心為主要存在形式,中國購物中心始于1990年,至今已有23年歷史,期間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穩健起步階段、本世紀初的快速成長階段以及目前的加速增長階段。每年開業的購物中心數量區間從早期不足100家增加到200-300家,目前已經達到300-400家,購物中心增量已經躍上新的臺階。
中國購物中心加速增長的核心驅動因素在于城鎮化,而中國的城鎮化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土地城鎮化。城市舊區改造、新區建設為購物中心開發提供了巨大空間,短時期集中性放量成為主要特征。但同時也帶來了明顯的購物中心同質化問題,主要表現為:定位同質化、服務方式同質化、品牌組合同質化和購物中心類型同質化。
近年來,隨著購物中心數量的增加,為了消費者的新的消費需求,購物中心開始主打餐飲、休閑娛樂,不再引入主力百貨。這就是近兩年熱門的實體零售渠道SHOPPING MALL。之所以出現購物中心“去百貨化”,原因在于百貨主力店的劣勢逐漸凸顯,特別是“二房東”模式的硬傷,沒有買斷的特色商品和良好的品牌組合,甚至與其他購物中心的招商雷同,導致同質化嚴重。再者,SHOPPING MALL的快時尚品牌、餐飲、影院等覆蓋了“80后”和“90后”青春時尚族的主流需求,在吸引人氣方面超越了傳統百貨。
但是,業內人士認為,百貨作為重要的集客業態有其特殊的作用,其顧客層比較寬泛,尤其在中年以上的年齡層有穩固的吸引力。
一座大型SHOPPING MALL對整個地區的商業布局結構平衡,其他零售業態的經濟效益都會產生很大影響。SHOPPING MALL不僅是商業空間,同時也是傳遞和交流信息聯絡情感的場所,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空間。
對品牌服裝而言,實體店傳遞的是理念、文化,當消費者購買品牌的時候,穿著品牌服裝的時候,會聯想到很多東西。對于線上發展,國際品牌通過在建中國直管公司找到了合適路徑;傳統老字號也在營銷創新和產品創新方面有所建樹,與之相比,百貨、超市等傳統零售商的電商化道路卻仍在摸索中。
臨港普洛斯副總裁盧利民也表示,傳統零售商在“觸網”過程中需要顛覆其原有的供應鏈體系,“傳統零售商還需要對電商足夠重視,放低身段學習電商運作的方法”。此外,普華永道價值鏈轉型服務全球主管合伙人曾士廷認為,知識產權保護也是大多數品牌遲遲未上線的原因之一,但隨著中國商業體系建設的完善,品牌“觸網”的顧慮也在隨之減少。
今天已經是“消費者為王”的時代。“在“消費者核心”世界里的成功零售商們已經意識到“全渠道”已經是新的標桿。大賣場模式正在面臨挑戰。大型賣場連鎖的模式會在成本分攤上處于劣勢,虛擬貨架將比實體貨架更為重要。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在“全渠道”世界里,賣家必須盡快與消費者的購買路徑對接,甚至是在其剛開始上線搜索產品的時候,并且要盡量久地保持住這種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