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用紡織品“十二五”發展規劃》的主要任務一欄強調了對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再利用,重點指出“推動節能減排,注重資源循環”。即加快產業用紡織品專用纖維回收技術的開發及其應用。廢舊紡織品的用途極其廣泛,尤其在產業用紡織品領域優勢明顯,其消納更是大有文章可做,如經過開松、加工的廢舊紡織品纖維,纖度達到22mm以上,可以重紡面料;達不到這個要求的短纖,可向汽車材料、建筑材料方向延伸。制作墻體材料、水泥增強材料、消防龍帶等產業用紡織品,成為消納廢舊紡織品的出口通路。
“十二五”進程過半,原生纖維作為非織造布產品原料所占的比重已越來越低,產業用六大領域正在逐步開始使用再生纖維代替原生纖維。部分醫用水刺非織造布已經開始使用再生滌綸短纖維;用再生紡滌綸短纖維制作的縫編非織造布被廣泛應用于購物袋、窗簾、床上紡織用品、建筑防水材料及鞋材等的制作;利用再生紡滌綸短纖維跟一些低熔點纖維混紡制作出的熱軋非織造布,已經被廣泛應用于醫用材料、護理衛生、服裝輔料、制鞋襯料、家用裝飾、汽車工業、航空旅游等多種領域;港寶、毛里布中底板等產品則已經完全不再使用原紡纖維。
2002年以來中國再生纖維行業進入產能擴充、技術進步的高速發展期。由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牽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北京服裝學院聯手推動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如今在產業規劃、立法進程和應用對接等研究均有較大進展,本刊將分上下兩篇呈現部分研究成果。
不同纖維成分劃歸各自產業用途
廢舊紡織品不僅品種多,還涉及各種不同纖維成分,如棉、毛、絲、麻、化纖、混紡。通常廢舊紡織品如果是棉、毛、麻等天然纖維制成的服裝,回收后經過再加工,可以制成復合材料、保溫材料和填充材料。化纖服裝回收后經過再加工,可作為再生纖維利用,制成產業用紡織品,如濾網、防水材料、復合材料、包裝材料,用于建筑、環保、農業、交通等領域。
我國廢舊紡織品產生量將超1億噸
按照一件衣物的平均壽命3~4年計算,如果我國平均每年每人在購置5~10件新衣物的基礎上,每年每人遺棄3~5件舊衣物。
我國城市人均年產垃圾440千克,全國年均垃圾總量為1.5億噸。據統計,我國城市垃圾中的廢舊紡織品占總廢舊物資的3.5%~4%。
據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預測,到“十二五”末,我國廢舊紡織品累計產生量將超過1億噸,其中化纖類為7000萬噸,天然纖維類為3000萬噸。
2011年我國廢舊紡織品產生總量達2600萬噸,綜合利用率不足10%,大部分沒有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據統計,上海日均居民生活垃圾清運總量為1.05萬噸,其中,廢棄織物約占3%,上海每年混合在居民生活垃圾中,被填埋和焚燒處理的各類廢棄織物數量達13萬噸。2011年廣州市生活垃圾清運處理總量已達到504萬噸,紡織物垃圾占廣州市生活垃圾比重越來越高,從2004年的5.88%,到2009年已占到10.28%,廣州市1年紡織物垃圾就能達到幾十萬噸。
按照一件衣物的平均壽命3~4年計算,如果我國平均每年每人在購置5~10件新衣物的基礎上,每年每人遺棄3~5件舊衣物,我國13億人口年產舊衣物將達到39億~65億件。以棉花為例,一件T恤平均使用大約60克棉花,棉花種植要占用土地,使用農藥。如果舊衣物循環再利用,或生產再生纖維,有利于減少棉花的消費,緩解國內原料資源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