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僅僅是個開端,大趨勢正在逐漸成形。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張小濟認為,我國紡織企業投資時不能再像以往守著訂單就能過日子。產業逐步轉移、梯度轉移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企業要敢于從國內跳到國外。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2年,我國纖維加工總量占全球比重從25%提高到約55%,出口貿易額占全球比重從15%提高到36%左右,我國作為世界紡織大國的地位得到鞏固和提升。
另一個事實是,由于我國紡織企業成本大幅提升,中低檔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明顯下降。目前,我國紡織行業用工成本比東南亞國家高出1至3倍,用棉成本高30%以上,何況一些東南亞國家在發達國家還享有關稅優惠。
選擇落腳點:東盟國家成跳板
像波司登那樣羽翼豐滿實力雄厚的企業,在走出去的隊伍中,尚屬少數。選好落腳點,走好第一步,成為眾多中小紡織企業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馬明強的答案是:東盟國家。
據里昂證券估計,到2015年,東南亞地區年可支配收入超過3000美元以上的中產階級群體的規模將達到1.45億,高于2010年的950萬。這會推動這個地區對食品、服裝、旅游各個方面支出的增加,龐大的新興市場蔚為可觀。
數據顯示,2012年在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國和緬甸投資建廠的紡織服裝企業有47家,比2011年增長了1.6倍。
馬明強認為,中國和東盟政治關系非常好,對中國企業進入東盟能夠提供比較好的政治保障。其次,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也為中國企業走進東盟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按照中國—東盟簽署的貿易協定,到2015年,即兩年以后,中國和柬埔寨、緬甸的稅率都會降到零。
可以和政治環境穩定相媲美的,還有無可比擬的地緣優勢。馬明強說,雙方正在加強互聯網互通建設,這些都有利于中國企業進行轉移,也便于中國紡織業在未來發展中,優化資源配置。
將東盟國家設定為落腳點的好處顯然不止這些。
據馬明強介紹,東盟國家為吸引外來投資,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放寬外資準入的條件。比如泰國、柬埔寨、老撾、印尼等國的地租費用、稅收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優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