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專家分析說,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一是我國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且短時間之內難以改變。經濟越發達的地方就業機會越多,發展空間越大,導致高校畢業生傾向于在城市、在東部地區、在高收入行業求職就業。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礙?,F行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戶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與市場就業機制還不完全適應。以干部身份和戶籍為基礎的管理方式與社會勞動力資源的統籌管理不協調,導致就業機會不均等,就業政策不平衡,畢業生在地區之間、企業與機關事業之間流動仍然存在障礙,畢業生身份轉換困難,就業渠道不暢通,進一步加劇了結構性矛盾。三是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需要大量畢業生,但工資待遇相對較低、發展空間較小,部分企業用工不規范,對畢業生吸引力有限;基層教育、醫療、農技等部門急需人才,但由于編制限制等原因,吸納畢業生能力有限。
隨著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升級不斷推進,各行業都對實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而部分高校畢業生在知識結構、技能水平以及職業素質方面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并且,不容忽視的是現行就業管理體系和服務能力仍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要,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還是比較簡單得。
據了解,針對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人社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出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文件,指導“十二五”時期畢業生就業工作,推動形成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長效機制。
一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暢通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就業的渠道。采取鼓勵性政策,引導更多的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特別是祖國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就業創業。
二是強化服務培訓,挖掘更多適合畢業生特點的就業崗位。要結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造更多適合大學生知識結構和就業意愿的崗位。同時要加強就業需求預測,引導高校優化專業設置,改革培養模式。此外要將公共就業服務延伸到校園,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就業見習,幫助大學生更好適應社會需要。
三是創造公平就業環境,努力解決好家庭困難畢業生、殘疾人畢業生等群體的就業問題。實施基層就業項目,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實施就業援助,對就業困難的畢業生托底安置;要認真落實取消就業體檢中乙肝檢測項目的規定,維護公平就業權利。
各方積極幫助畢業生就業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比2012年增加19萬人,刷新紀錄。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增幅趨緩,企業招聘意愿也有所降低。在這一背景下,稱2013年是大學生“最難就業年”不無道理。
雖然就業存在著很多難度,但是總的來看,高校畢業生大部分可在離校后半年至一年內實現就業,只是就業質量有待提高。部分專業和一些特殊群體是就業的難點。大學生就業觀念趨于理性,但與現實仍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