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整個2012年中國網絡零售總額超過13000億元,占國內零售總額的6.2%。根據經濟學原理,當一種商業模式的零售總額超過5%的時候,就會影響到整個國內的零售總額。近兩年電子商務不再是一個大家只是感覺得到而沒有太大影響的商業模式,它是正在演變成會影響到國內零售業態的商業模式。在2013年8月6日,由ICSC國際購物中心協會在北京舉辦的CEO高層峰會上,與會者根據各自在行業領域的豐富經驗分享了自己對于電子商務影響中國實體業發展的一些觀點。
線上線下虛實結合的益處
凡是實體店做得到的產品出售,網上都可復制,因此,實體零售店也應當進軍電子商務,發揮線上線下協同作用。同時,文化軟實力、現場參與、現場直播、舉辦各種活動,是拉動零售業的關鍵,這能形成實體的競爭力,實體店再進行網上送貨。如此,純粹的電子商務就沒有優勢了,這才是中國零售業的轉型方向,虛實結合才能相生,這一招也必定扭轉零售業實體店的衰退。
國際購物中心協會ICSC全球資深總裁Mr. Marvin Morrison說:“ICSC每年都會舉辦300多場活動,盡管現在電子商務非常發達,但ICSC認為零售行業需要交流和溝通。現在在美國有這樣一個趨勢,購物中心不用租金來衡量,而是將更多的醫療、銀行等服務性行業帶到購物中心,也同樣能夠吸引更多人。”
電商產業,除了淘寶天貓這樣的平臺,更重要的是那些從事銷售業務的具體商家。如果簡單認為網商地崛起,實體商家將日益萎靡,則是將未來的混戰給簡單化了。
正是多年通過實體店建立的品牌效應,才讓這些商家在網銷平臺后快速爆發。實體店更成為網上銷售時信譽的保證,以銀泰百貨為例,在天貓上賣的多是上千元的奢侈品,若換一個不知名商家以同樣價格出售同類貨物,買家會有買到假貨的擔憂,但當遍布杭州的銀泰百貨在天貓上賣,買家卻愿意相信,這就是實體商家的競爭優勢所在。
網店開得好了,實體店是不是就不要了呢?我想,對這個思考最深的恐怕是那些從未有實體店,完全依靠淘寶平臺成長起來的銷售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就是,一家名叫茵曼的服裝品牌在完全通過淘寶實現了從無到有快速成長之后,選擇了在2011年末在多個三四線城市開設實體店,以補足網銷滲透率不足的短板。
無獨有偶,同樣發端于網銷的珂蘭鉆石,同樣在站穩腳跟后開設實體店提升客戶體驗。這些依托電商平臺快速成長起來的商家,反而成了“反哺”實體零售業的新生力量,可見網商與實體店確是兩條腿走路,確是“雙贏”之路。
超市:電商服務要本土化
沃爾瑪、家樂福等海外零售巨頭紛紛搶灘中國電商市場,但“外來和尚難念經”,它們都不約而同地遇到了本土化、物流、服務等方面的難題。
去年8月,商務部網站正式批準了沃爾瑪收購1號店33.6%股權。增加投資完成后,沃爾瑪最終將1號店的絕對控股權牢牢握在手中,其持股比例為51%,平安集團持39%股份,1號店創始團隊則占股不足10%。
此番沃爾瑪控股1號店后,它將成為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線上虛擬門店與線下實體門店多渠道營銷布局的零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