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相對國內外實力雄厚的大型面料企業而言,“國內一些民營企業受資金、團隊、科研能力等多方面的影響,其在研發功能性面料的進度是有一定限制的,同時其可持續性差。”福建宏遠集團副總裁陳蒼松說。
2009年,石獅一家有名的紡織企業曾提出“天然纖維”的概念,廣泛宣傳功能性紡織品,并實現一定產能,投入市場。但隨后,該公司在產品研發環節出現停滯,遭遇資金壓力,加上近兩年來紡織市場大環境不好,該項目不得不暫停。
“我們根據市場趨勢,研發正裝涼感面料,受到了不少品牌客戶的關注。但在前兩年的市場推廣過程中,由于成本較高,國內只有數家品牌客戶能接受。一般來說,新產品出來,特別是這種功能性產品,市場需要一段比較長的適應期。”聯邦三禾副總王宏華坦言。
其實,不止是新產品,包括傳統產品在內,如何與服裝企業深度對接,是一直困擾面料企業和服裝企業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