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投資驅動的國內市場,這種轉變依然存在不小疑問。實際上,國內的企業也正面臨成本費用上升、國外品牌擠壓以及最重要的消費與零售的模式變革的危機。
為此,我們做了一期“消費品危機大起底”專題,試圖對消費品與零售相關的行業做了一次梳理。第一篇,我們選擇了在線市場容量最大服裝品類,試圖解析服裝業的在規模導向和渠道低效帶來的艱難困境。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加工制造企業以OEM廠商的身份加入了全球的服裝產業鏈。OEM曾經是一塊利潤很豐厚的業務,它讓中國的服裝生產企業完成了原始資本 的積累。等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服裝企業的品牌意識開始萌芽,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服裝品牌(如運動品行業的匹克、李寧,男裝行業的七匹狼、九 牧王等)均創立于那一時期。
標準化、高溢價者勝出
雖然不同細分服裝行業差不多同時起步,但它們接下來的發展節奏卻相去甚遠。
運動品行業是一個相對標準化的行業,它是服裝品牌最理想的試驗田。早期中國消費者以穿運動服為時尚的消費理念以及2008年的北京奧運行情,都助推了該行 業的發展。于是,運動品牌成為了中國服裝行業起步最早、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一個群體。六大本土運動品牌李寧、安踏、動向、特步、361°、匹克的規模早 在2008年就已經突破或者接近50億元,李寧和安踏的收入甚至一度逼近100億元大關。這些品牌都以加盟的方式組織銷售,若考慮渠道放大的效應,它們在 終端市場的銷售額大都超過100億元。
標品的屬性使得運動品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很高。泉州號稱中國的運動品之鄉,本土一線運動品牌除李寧和動向以外均出自這一地區。有超過3000個運動品牌在這里注冊,但它們不論是規模還是影響力都遠遠落后于一線本土品牌。
與運動品相比,男裝更加個性化。但與女裝相比,男裝又相對標準化。而某些細分行業如商務正裝不但產品屬性標準化,同時還能支撐較高的溢價。于是這個行業成為了中國最早發展成熟的細分服裝行業。中國第一家上市服裝品牌杉杉早期的主營業務就是商務正裝。
正裝雖然適合品牌化運作,但該行業的規模相對較小,容易觸及天花板。該行業的兩大龍頭品牌雅戈爾和杉杉在本世紀都曾調整過自己的主營業務。相對而言,商務 休閑男裝的市場容量更大。這個行業是繼商務正裝之后的另一個快速發展成熟的男裝細分行業。七匹狼、利郎、九牧王、勁霸、柒牌等品牌均出自這一行業。
進入本世紀以后,一些定位更加時尚化、個性化的男裝品牌如馬克華菲、GXG開始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