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過對中國服裝近30年發展史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中國各服裝品類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可以說幾乎都走過了相同的成長壯大之路,在這個成長壯大的過程中,各個服裝品類的代表品牌成功的規律,具有不可思議的相似性。
它們成功之路的相似性主要體現在,中國服裝各個品類的成長與成熟,基本都走過了生產、品類崛起和整合產業鏈三個階段。
生產階段:80年代,由于那時候物資相對比較匱乏,整個服裝行業是供小于求,加之一些民營服裝企業剛剛起步,所以,服裝業處于產品生產階段。在這樣的市場格局下,市場競爭的要素就只有兩個,一是抓住機會,二是要有產品,其競爭規則是“人無我有” 、“有比沒有好”。廠家生產什么就能賣什么,生產多少就能賣多少。
品類崛起階段:90年代到21世紀初,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力的上升,人們對服裝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服裝消費開始呈現多元化的特征,在此階段,各個服裝品類開始憑借其獨特的品類特色,開始崛起。誕生了“雅戈爾”、“李寧”、“七匹狼”、“美特斯.邦威”等諸多品類的領袖品牌。不論是什么服裝類別,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主力品牌,很多都是經歷了那個時代的硝煙,由產品競爭走向品類競爭的勝利者。可以說,中國的服裝品牌之路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整合產業鏈階段:21世紀初至今的這幾年,各服裝品類的領袖品牌幾乎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整合產業鏈。中國服裝第一次從營銷這樣的戰術性動作,上升到整合產業鏈的戰略性動作;將服裝上、中、下游的資源進行整合,使服裝企業的反應更加迅速、運作更加高效、核心競爭力更強、價值鏈核心環節更能掌控,這是中國服裝業的一個大進步。
鑒往昔可知未來,我們對服裝行業發展歷史的研究,并不僅僅是要知道一些服裝領導品牌其成功的秘訣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夠通過對服裝發展歷史的系統整理和梳理,總結出中國服裝行業發展的趨勢所在,并找到未來服裝市場制勝的規律在哪?
對于未來服裝市場的制勝規律這個問題,上海超限戰營銷策劃機構的答案是:中國服裝業和服裝企業未來的出路主要有兩條,其一是商業模式創新,其二是整合產業鏈,縮短前導時間,加快反應速度。為什么我們會這么肯定地回答呢?讓我們慢慢道來:
第一階段,起步階段:有比無好
在經過10年的文革期后,中國人深埋十年的愛美之心,開始在服飾上得以釋放。
1979年,法國的皮爾.卡丹,在北京舉辦中國第一場“服裝觀摩會”,引起了轟動。隨后的這一年,中國服裝界開始打破綠、黑、灰、藍一統天下的局面,出現了西服、牛仔服、喇叭褲、蝙蝠衫等時髦服裝,服裝也開始變得有點五顏六色起來。
1983年底,中國徹底取消了已經延續幾十年的布票,服裝行業大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但是,當時的民營服裝業仍然是集體作坊加工的狀態,占主體的仍是上海海螺、北京天壇襯衣這樣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所占份額非常少。
而且,由于當時中國的商品流通體系還不夠完善,服裝行業的銷售渠道主要還集中在國營的百貨商場、各級紡站那里。80年代前期,民營企業的產品還不能直接流通到市場,只能賣給各級紡站。
雖然受到重重限制,但是,民營企業發展的腳步,以及合資服裝企業的進入,其潮流卻不可阻擋。
1976年,江蘇常熟的一個村子里,一個小裁縫組成立了,這就是波司登公司的前身;
1979年,幾個知青、2萬元啟動資金、一把尺子、一把剪刀,雅戈爾集團的前身——寧波青春服裝廠誕生了;
1989,鄭永剛接管了杉杉的前身——寧波甬港服裝廠。這一年,杉杉品牌面市;
1990年,七匹狼服裝公司成立。
80年代中后期,世界產業階梯轉移已經開始,生產線從韓國和臺灣等地運過來,三來一補和三資企業開始進入國內。“金利來”等一批合資企業開始在深圳等沿海地區出現,來料加工、來樣生產、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簡稱“三來一補”)和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經營(簡稱“三資”)為中國服裝業帶來了先進技術和經營經驗。
同時,最早從深圳沙頭角中英街進入國內的服裝流行信息,以及從廣州把服裝倒賣到其他地方的“倒爺”,開始呈泛濫之勢。流通渠道改變的最大成果,是誕生了中國第一批類似“漢正街”的服裝批發市場。
隨著民營服裝企業的萌芽、合資公司的紛紛闖入、流通渠道的初露曙光,老百姓的消費欲望從“一無所有”的狀態中被完全解放了出來,當時的服裝消費幾乎都是饑餓型的,一不留神,一種服裝的樣式便成為一種流行潮流。
隨著封閉的大門被打開,外面的世界使中國人眼花繚亂。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對外開放,西方文化和港臺時尚迅速進入中國,向年輕一代傳遞著最新的潮流信息。人們開始追求潮流,一個多樣化、多色彩的服裝時代就這樣到來了。
當時的一部電影《廬山戀》,其中女主角,艷麗的時裝給當時看慣了“綠、藍、黑、灰”的人們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是不言而喻的,于是,似乎一夜之間,中國的大地仿佛成為了一個巨大的顏料盒,人們紛紛的穿上了各種色彩艷麗的服裝。但此時的人們由于受當時收入以及消費觀念的制約,還是以實惠為主。更多的注重的是外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