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西服銷量下滑,但并不代表西服沒有需求。其實,進入90年代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并且保持著較高的增長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對西服的需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西服行業發展的黃金季節也隨之到來了。從1992年開始,在我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西服生產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了出來。
杉杉,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是一家員工不足300人,負債300多萬元的地方國營服裝廠;1989年,杉杉率先引進德國杜克普設備,生產的第一套新概念西服在上海銷售一炮打響,并迅速風靡大江南北,掀起了全中國的西服生產消費浪潮。
1989年9月,鄭永剛拿著借來的6萬塊錢到中央電視臺投放了中國服裝業第一個電視廣告———“杉杉西服,不要太瀟灑哦”。
伴隨著這句廣告語的流行,杉杉知名度越來越高。知名度的提升,為企業贏得了發展的主動權,包括屬于自己的物流體系、營銷方式以及定價權。在以廣告打造品牌知名度的同時,杉杉也迅速建構了以上海為中心的當時最龐大、最完整的市場銷售體系,杉杉率先完成了集生產、供應、銷售于一體的市場網絡體系,這也是當時國內服裝界最大的市場網絡體系。從1993年開始,杉杉西服全國市場占有率連續7年第一。
杉杉西服可以說是搶占了中國西服品類的先機,直到2000年,由于杉杉的銷售外包策略和經營戰略轉型,西服第一的位置才被雅戈爾搶占。
1994年,雅戈爾開始大規模引進先進的西服生產設備,開始涉足西服產品領域。雅戈爾從德、意、日等國家引進現代化西服生產線,并導入當時男裝設計和生產最好的意大利一家公司的西服樣板、工藝等。一年后,具有意大利寬松風格的雅戈爾西服風靡市場,成為國內西服領域的一匹黑馬。
從2000年起,在最重要的競爭對手杉杉犯下嚴重錯誤的時候,雅戈爾西服市場占有率大幅度躍升,躍居市場綜合占有率第一位,并持續九年保持第一至今。
由此我們知道,品類第一不一定永遠第一,當你犯下嚴重錯誤的時候,就會給競爭對手制造趕超的機會。杉杉如此,康泰克如此,三鹿同樣如此。
2、不斷強化生產制造的核心優勢
企業競爭優勢的構建和確立是需要核心資源來支撐的,從現實情況來看,雅戈爾最優越的產業競爭優勢仍集中在其生產制造能力上。從創建雅戈爾品牌的那一天起,雅戈爾就不斷地強化自己在生產制造方面的核心優勢,這種優勢體現在生產制造的設備、技術和生產規模等方面。可以這樣講,雅戈爾走的是一條“以規模提升品牌、以生產制造資源創造品牌”的道路。
在這條以規模提升品牌的道路上,雅戈爾首先在1993年實施的企業股份制改造,可謂是神來之筆。1993年,雅戈爾率先在寧波地區成功實施規范化的股份制改造,青春服裝廠與石矸鎮工業總公司、盛達發展公司共同發起,以定向募集方式設立雅戈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制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生產者、經營者和投資者的積極性,企業由此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與爆發力,93年到97年短短幾年,雅戈爾銷售以每年88%的速度遞增,利潤以每年95%的速度遞增,企業的凈資產增長了10多倍。
在股份制改造的同時,雅戈爾在生產設備、技術和生產規模方面展開了持續十幾年的投資。
雅戈爾襯衫面市之初,雅戈爾公司采取切實措施,訂立了一系列嚴格的質量管理制度。例如,在雅戈爾,僅標準化管理條例就制定了88項,質量檢查細則1160個,規范操作重點有180個,形成四級質量監督網絡和標準化管理體系。產品每月有6次按國際名牌襯衫標準進行評分,達不到99.9分的產品不準出廠。
一件小小的襯衫,在流水線上要經過7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少于4-12條細則要求,從領頭、口袋、袖子、扣眼到門襟里襟,其左右對稱皆限定在1-2毫米之內。
九十年代初雅戈爾又率先在國內采用了“無漿工藝”, 1994年,雅戈爾從日本引進HP襯衫免熨工藝。1996年首次獨家開發了“HP棉免熨襯衫”,填補了國內空白,在國內消費市場掀起一股免熨熱潮,并被國家科委、勞動部、國家專利局、國家技術監督局等五部委聯合評定為襯衫行業有史以來唯一的國家級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