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0年代從求生存到求發展
雅戈爾集團的前身是寧波段塘青春服裝廠,該廠創辦后的頭四年,因產品滯銷,企業瀕臨倒閉。1981年加入青春服裝廠的李如成,從普通工人干起,到裁剪組長、副廠長再到廠長,正是因為他的努力,帶領青春服裝廠在整個80年代轉虧為盈、積累起第一桶金。
在這期間,青春服裝廠主要做成了三件事情,企業由此從生存階段進入到發展階段:
第一件事:來料加工。
據雅戈爾某研究資料記載,1982年夏,青春服裝廠做做停停,奄奄一息,幾個月發不出工資。這年秋天,已是副廠長的李如成,得知東北有一家叫遼源經編廠答應以成本價發給50%布料,讓加工企業自己做成衣服出售。李如成只身去了東北,訂了合同,運回了12噸布料,突擊加工成棉襖罩衫,當年賺了20萬元。
第二年,在李如成的帶領下,青春服裝廠又與遼源經編廠訂了36噸布料的合同。1983年初,李如成因為有貢獻,在工人們一致擁護下當了廠長。
第二件事:橫向聯營
1983年, 又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如成聽一位業務員透露一個信息,上海開開百貨公司正在尋找加工點。“開開”襯衫當時是全國名牌產品,李如成聽說這個消息后,立刻趕往上海,經過爭取,青春服裝廠開始與開開襯衫廠展開橫向聯營。“開開”有償提供商標、技術及相關信息,青春服裝廠作為“開開”的分廠自行生產、銷售,為期3年。
通過聯營,青春服裝廠有了顯著提高。第一年,青春服裝廠賺了近10萬元錢,第二年,青春服裝廠的銷售額達到了1000萬元,利潤上百萬元,職工的月工資也上升到當時少有的百元新高。這一次聯營,不僅幫助企業賺到了第一桶金,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聯營,“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管理”的青春服裝廠通過與上海開開的橫向聯營,完成了部分管理和技術的原始積累。
第三件事:推出自有品牌襯衫
80年代中期,寧波北侖港興起,在打“開開”品牌的同時,李如成明白,企業需要推出自己的品牌。于是,他巧妙地利用北侖港興起給予的啟發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個品牌——北侖港牌襯衫。1986年,北侖港牌拷花呢雙排扣男長大衣和立領女長袖襯衫被農牧漁業部評為優質產品,北侖港襯衫當年銷售達300萬件,1989年,并被國家商業部通報為全國暢銷產品。
北侖港襯衫的推出,為雅戈爾集團積累了又一桶金,并為企業自己推出品牌積累了經驗。
通過以上三項舉措,青春服裝廠在企業艱難求生存的階段,以來料加工、橫向聯營、自有品牌三大措施,抓住機遇,成功地實現了第一次創業,為企業從生存階段進入到發展階段奠定了基礎。
(二)、雅戈爾在90年代的崛起
青春服裝廠在賺取企業第一桶金之后,在整個90年代,通過四個方面的重大舉措,最終奠定了在中國襯衫和西服領域雙料第一的行業地位:
抓住襯衫和西服品類崛起的機會,適時推出襯衫和西服產品;
不斷強化生產制造的核心優勢
從生產制造優勢向銷售渠道優勢的轉變
縱向一體化整合產業鏈
搶抓襯衫和西服品類崛起的機會
時光進入90年代,青春服裝廠通過市場調查發現,中國中低檔襯衫國內市場已經飽和,僅庫存襯衫全國人均就有3件;另一方面,高檔新潮的襯衫消費勢頭越來越強,而國內缺少高檔襯衫。
面對這一市場變局,青春服裝廠是繼續走低端路線,做大“北侖港”,還是另辟高端路線,開發高檔襯衫,適應新的更高層次的襯衫需求。青春服裝廠最后選擇了做高端襯衫,并采取合資的策略,以“高起點、高投入、高科技”的三高作為雅戈爾名牌戰略的重要戰略。
1990年8月,青春服裝廠與澳門南光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組建中外合資企業"雅戈爾制衣有限公司",開始生產雅戈爾牌襯衫。雅戈爾品牌從此誕生。同年,公司從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引進300多套一流襯衫生產設備,使企業的硬件達到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經過對設備和技術的引進、消化、熟練,開發高檔襯衫,迅速改變了貼牌作嫁和在中低檔襯衫市場徘徊的局面。
正是因為搶抓住中國中高檔襯衫市場品類的崛起,雅戈爾品牌首先在襯衫品類取得成功。1994年,雅戈爾首次被評為全國襯衫十大名牌第一名,摘取了中國十大名牌襯衫的桂冠。
隨著在襯衫領域的成功,雅戈爾崛起的步伐并沒有止步,隨后,雅戈爾看準了西服市場。
西服作為一種泊來品,是男人身份和地位的像征。80年代初期,一股“西服熱”席卷中華大地,穿西服打領帶成為一種時尚。
80年代中期,西服開始流行并且風靡起來。
但是,到了80年代后期,由于當時中國的西服清一色都是“黑炭襯、厚墊肩、羽紗支撐”,款式陳舊、工藝落后,用的面料、里料也都很差,穿起來像僵硬的鎧甲。全國的西服銷量由此滑入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