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金壯波”為“蘇派”
“蘇派”這個商標是在俞建新接手企業后才有的。最初,企業使用的商標叫“蛺蝶”,后來又改為“金壯波”,一用就是20多年。
“金壯波”這個商標當初是由商標注冊機構推薦的,和企業的文化背景聯系并不緊密。
有一次,俞建新外出開會,和別人偶然提到“金壯波”商標,說了半天,對方才恍然大悟:“噢,你不說清楚,我還真以為你們是做保健品或是做農藥的呢。”
這件事堅定了俞建新更改商標的念頭。他認為,新工業園區落成后,從公司環境、管理到品牌運作,都要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展現在客戶面前,商標名稱當然也不能例外。
那段日子里,報刊上關于蘇派服飾文化的討論連篇累牘,俞建新靈機一動:商標何不就采用“蘇派”這兩個字呢。
當時,咨詢公司推薦了6個商標供俞建新選擇,俞建新告訴對方,要仔細考慮后,再做出決定。結果,還沒過兩分鐘,俞建新就答復對方說:不用商量了,就用“蘇派”吧。
2000年,俞建新將舊有商標和企業名稱都換成了“蘇派”。
俞建新說,雖然“金壯波”商標已經使用了20多年,在企業員工和老客戶心目中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礎,但畢竟不符合當今文化潮流的發展趨勢;企業要參與市場競爭,就要按照市場規律辦事,恪守市場規則。按照品牌發育理念,品牌的存在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消費者和市場環境的變化而呈階梯狀逐級發育。
過去,企業使用“金壯波”商標時,有人問起商標的含意,俞建新還真的答不上來。如今,提到“蘇派”,俞建新似乎有說不完的話:江蘇是服裝大省,“蘇派”品牌以江蘇服飾文化為載體,空間和文化底蘊都十分寬廣;從文字結構上看,給人既熟悉又親切的感覺。
他還總結了“蘇派”名稱的幾條好處:起點高,前景廣,容易深入人心。
俞建新認為,企業要進軍國際市場,要國際化,首先要從管理、產品和品牌建設上轉型,只有做到管理精益、產品無可挑剔、服務人性化,企業才有可能得到世界市場的認可。從“金壯波”到“蘇派”,體現了戰略轉型的企業理念,在保持企業50多年傳統企業文化的同時,吸收并創造更多市場元素,這樣就在市場競爭中形成了“中國蘇派,自成一派”的獨有品牌形象。
變“一條腿”為“三條腿”
“蘇派”是50多年前由父輩靠走街串巷創辦起來的老企業,最初,主要靠承接常州地區服裝廠的加工活和供銷社勞保用品勉強維持;到上世紀70年代,企業初具規模,生產軍便服,產品銷往南京、無錫、常州等周邊城市;1984年,企業轉型生產職業裝,為鐵路、郵政、公檢法等部門訂制制服,憑借過硬的產品質量和良好的服務,逐漸成為國內職業裝領域的知名企業。
上世紀90年代,俞建新擔任廠長后,提出企業要樹立危機意識,進軍外貿市場,變過去的“一條腿”走路為“兩條腿”走路。
他說,從表面上看,企業發展比較穩定,但由于產品結構單一,且難以發展新客戶,一旦市場發展變化,就會影響企業的生存。而增強企業危機意識,開辟一條新路,進軍外貿市場,就為企業的發展上了一個保險。
剛建立外貿業務的幾年,“蘇派”只能接一些小訂單,接觸的也大多是低端產品客戶,加上業務不熟悉,幾乎是邊做邊學,外貿業務基本處于虧損狀態。許多人勸俞建新放棄,認為職業裝市場比較穩定,沒必要節外生枝;但俞建新堅持了下來。經過幾年的經驗積累,“蘇派”的外貿業務扭虧為贏。如今,“蘇派”的外貿產品已經占企業生產總量的70%以上,產品出口歐美、日韓和東南亞地區,并成為ZARA、BENETTON、西班牙百貨等國際品牌的合作伙伴,在國際市場擁有了一席之地。
“蘇派”的“一條腿”終于變成了“兩條腿”,可俞建新又琢磨著,怎么把這“兩條腿”變成“三條腿”———職業裝、外貿服裝、普通終端市場三足鼎立。
“從去年開始,我就考慮,如何讓‘蘇派’真正從加工走向做品牌,從制造向創造發展。從去年下半年,我們開始實施這一計劃。為什么要這么做?‘兩條腿’肯定不如‘三條腿’穩當。”俞建新認為,“蘇派”通過職業裝奠定了基礎,后來又打入國際市場,吸收了歐美、日韓等服裝業的先進經驗和時尚精髓,現在到了殺一個回馬槍的時候了,通過開拓國內市場,“蘇派”要把最好的產品奉獻給國內消費者。
他說,只有走自己的路,利潤空間才能擴大,所以,“蘇派”一定要打響自主品牌,花三五年時間在國內市場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