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俞建新看來,如果當年死守職業裝業務不放,不去開拓外貿業務,一條路走到黑,“蘇派”或許早已倒閉了。所以,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就要不斷尋找新的增長點來刺激企業更健康發展。只有這樣,“蘇派”的生命之樹才能長青。三位一體同步發展,三者的管理、設計、款式、服務可以相互借鑒;而不是像有的企業那樣,做外貿就是做外貿,做國內市場就是做國內市場。通過三方面的優勢互補與互融結合,“蘇派”就形成了自己的企業特色,真正做到了“自成一派”。
和
做生意,要先學會做人,這樣,生意就會越做越大。———俞建新
父子和
俞建新與父親的性格迥然不同:父親是極有威望的老一輩企業家,臉上很少有笑容,不怒自威,即便是笑,也只是微微一笑;而俞建新要笑就會是哈哈大笑。企業內部出現糾紛,父親一定會第一個跳出來阻止,對“蘇派”,他就像帶小孩一樣手把手拉著走;而俞建新更善于授權,牽牛鼻子而不是拉牛尾巴,他說,小孩子學走路,你不要總領著他,而是要教他如何不摔跤。
雖然和父親有許多不同,但幾十年來,俞建新從未與父親產生過大的矛盾,因為他擅于與人溝通。
當年,俞建新提出建設新工業園時,父親提了三個問題:一是企業明年發展怎么樣,二是建設新工業園的2000多萬元資金從哪里來,三是市場如何能再鋪開一些。俞建新也針鋒相對地提了三個理由:首先,要問企業明年怎么樣,就要看新園區什么時候能建立起來,因為客戶看到園區建起來了,就會有信心繼續合作,就會帶來更多訂單;其次,大多數人蓋房并非等攢齊了所有資金才行動,而是去銀行貸款;第三,等父親的三個先決條件都滿足了,地早就被別的企業搶光了。他強調,建新園區的事不能拖,而是要抓緊時間。
第二天,俞建新出差了。廠里有人打電話給他說,老爺子又派人去園區考察了。俞建新隱隱約約覺得,這件事有希望。果不其然,一個星期后,就拍板把建設新工業園的事情定了下來。當時買了50畝,后來又擴大到近80畝地。
自從接手企業后,俞建新做了幾次大的改變,最終都得到了父親的理解和支持。在這方面,俞建新自有他的訣竅:大多數決策肯定要事先和父親商量;但像更換商標這樣的事,就一定要先斬后奏。
對于兒子的業績,父親曾向客戶評價說,一是企業員工的凝聚力更強了;二是,企業年年都有投入,總量不斷提高,效益不斷提高。
看得出來,父親對兒子的接班十分滿意。
新老和
當年,俞建新從父親手中接過企業的管理權,感到壓力很大。畢竟,這家有著50年歷史的老企業是父輩們一手打造的,老企業有著一套規章制度,要改變哪一條都會遇到阻力。
俞建新曾同父親說,打破舊觀念比拿訂單還要難。
父輩那一代采用的是家長式管理,容易加深矛盾,俞建新全面接手經營管理后,采用新的管理方式,而且是“老人老方法,新人新方法”。對于企業里資深年長的干部,俞建新特別注意用商量的口氣與他們談工作,讓對方說話,然后再按照對方所說的制定出要求。俞建新說,這么多年來,他一直采用這種管理方式,和企業員工———不管新老長幼的關系都十分融洽。
管理服裝企業,首先要懂服裝。與大多數人十幾歲就入行不同,俞建新22歲那年才開始學服裝裁剪。當時,他有些悲觀,覺得自己一輩子也學不成,就一天12小時不動地方地苦學苦練。過去的裁縫師傅大多依靠經驗,沒有什么理論,俞建新就買來服裝方面的書籍閱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俞建新進步飛快,四五年時間,他就出徒了。
調到服裝廠當年,俞建新就到商業學院攻讀服裝專業。擔任廠長后,他又去參加市里組織的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習企業管理。
俞建新很愛讀書,每天都要讀書,每天都做讀書筆記。如今,他仍記得剛當廠長時讀的幾本書--《駕馭人的個性》、《三國演義與企業管理》、《怎樣當好廠長》、《超前意識》、《領導科學與科學領導》……從這些書里,俞建新懂得了什么是企業發展的模式、什么叫現代化管理、怎樣當好領導。他至今仍對書中的話記憶猶新:"管理之道既在書中,又在書外,在人之用也。“人的能力從哪里來?在先天基礎上經過后天努力而來的。”
俞建新不僅自己讀書,而且還把讀書筆記借給年輕員工看,鼓勵他們多讀書,勤學習。他還在公司里組織中層干部培訓,購買了設備,利用休息日,組織大家學先進企業的經驗。他把優秀的管理人員送到外邊學習。
學了還要應用。過去傳統管理方式是,好的夸幾句,壞的罵幾句。俞建新帶領大家改進管理,制定規范,并公示出來,告訴員工什么是對的操作,什么是錯的操作,對每位工人每天的工作都做出評價,這使得工人素質不斷提高。
俞建新的辦公室很清靜,來找他的人很少。俞建新說,作為企業的負責人,要學會抓大放小。抓大,就是抓方向,時代在發展,需求在變化,內在管理也要變化,還有工人關注的東西也在變化,這些都需要他親自抓;而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由企業副總負責,他只幫助他們分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