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上市一事卻讓麥考林戴上了“包裝上市”的帽子。上市一個多月,麥考林首份財報披露后,其股價暴跌近50%,此后股價一路下滑,2012年5月首次跌破1美元。
作為美國市場上規模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紅杉急于讓其支持下的公司ipo上市,導致麥考林以無法持續的方式建設自身業務,如過度投入營銷支出等。
多華麗的外衣也很難長久地掩藏干枯的身體。
上市兩個月,美國律所kahn swick &foti及其合伙人、路易斯安那州前任總檢察長查爾斯·福迪就代表在ipo中買入麥考林普通股的投資者發起集體訴訟,指控其在ipo過程中未如實公布公司運營情況及業績。一日之隔,美國羅森律所又以投資者的名義對麥考林發起集體訴訟。
轉型艱難
在被包裝成為“中國b2c第一股”后,麥考林開始了被資本市場綁架的道路。
根據艾瑞的統計,在中國服裝網購格局里,2010年麥考林份額是6.6%,2011年降到2.9%,而到2012年只剩0.9%。
麥網是麥考林最直觀且最為人知的業務。但實際上,麥考林的業務還有呼叫中心和線下實體店。1996年剛起家的麥考林,是借鑒日本流行的郵寄目錄銷售,到目前依舊作為輔助銷售形式存在著,其三大分銷渠道包括網絡、門店和郵購。
麥考林在上市時,互聯網業務收入只占總體收入的50%,還有大量的收入來源于線下店鋪和郵購。
上市前的兩年,在紅杉的干預下,麥考林瘋狂開店,并在上市這一年達到頂峰,開設線下店可以擴大規模,并快速制造好看的業績。
但,“這為麥考林的未來埋下了‘轉型之困’的種子。”黃淵普表示,“三項業務怎么取舍,如今的麥考林就已經開始了左右手互搏。”
據業內人士表示,麥考林來自于互聯網銷售業務的毛利率僅為20%,在這三種銷售渠道中是最低的。
轉型之痛中,不得不提的是實體店問題。
同樣的產品,網購比實體店便宜,中國消費者普遍對價格敏感度高,也就大幅擠壓了實體店的利潤空間,令許多加盟商憤而離去。
事實上,麥考林實體店也正在大范圍裁撤,京津兩地市場節節敗退。麥考林2012年直接運營店鋪的平均數量從上年同期的117家減少至91家,特許經營店鋪的平均數量也從上年同期的306家減少至266家。
電商分析人士魯振旺表示:“線下業務方面,在高成本壓力下,傳統品牌已很艱難,落地后的麥考林境況自然不會太好。”
在轉型中,另外一個痛點則是麥考林的呼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