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寧是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中國CEO,優衣庫中國的主管。
在他主導中國區的這段時間里,優衣庫中國成長為這家日系跨國公司規模最大的海外市場,截至2013年5月,優衣庫海外門店數達到410家,其中中國區有212家。9月底,優衣庫迄今為止全球規模最大的旗艦店將在上?;春V新烽_業。
如果把優衣庫中國視為一個獨立個體,那么這家雇員數量達9000人的公司旗下的每間店鋪都在獲利,標準面積為1000平方米,每年每家銷售額在數千萬至數億元不等─大約是目前在中國運營的最成功的服飾零售商之一。
完成這些業績,潘寧大約用了7年多的時間。
當回答“什么是優衣庫中國有、但日本沒有的東西”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的回答宏大而且模糊:“從一個企業經歷來講,我們是一個先進國家發跡的企業帶到一個急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來(的企業),我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經歷了不同的社會發展過程……最大的區別在于我們的挑戰的高度是不同的,困難也是重重的,因為有很多我們在日本沒有遇到過的地方?!?/P>
潘寧跟很多日本企業的中國高管不一樣,他喜歡說一些很宏大的東西,關于中國,關于中國人所處的這個時代,關于優衣庫這家公司在中國的使命和責任。當然,最不一樣的地方還是,他是日本公司不多見的中國高管,他同時還是迅銷集團全球高級執行董事。
我們可以快速勾勒一下優衣庫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和現狀:2001年,這家公司決定擴展日本本土以外的市場,首選地為英國,2002年兩家門店在上海開業,到2005年底,中國開出9家優衣庫,2家關閉,這一年,潘寧從香港調任中國內地任總經理。現在,優衣庫中國店鋪總數超過H&M,僅次于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的開店數,后者還包括除了ZARA之外的Bershka等品牌。
在優衣庫中國的歷次新聞發布會上,媒體采訪潘寧的目的似乎總是想通過他了解迅銷集團主席兼CEO柳井正在想什么,問題涉及他的脾氣性格、做事方式乃至在中國的經營策略和目標。他們忽略了一個根本問題:潘寧究竟在想什么。
潘寧對于優衣庫最大的貢獻,是在剛剛調任之際就確定了這家公司在中國的定位:中產階級。
如果你還記得2005年底的優衣庫,你不會把它和后來所強調的“優質生活方式”聯系在一起。那些看似和日本優衣庫門店里沒有什么不同的產品,無論是版型還是面料都沉悶低調,即便你不作比較,你也不會把它歸檔到優質產品里。在2005年底擔任中國區總經理的潘寧,發現優衣庫在中國內地被視為一個低檔品牌,門店持續虧損,員工士氣低落。不久,他接到了優衣庫撤出北京市場的總部命令。
“當時被逼急了,沒有在當時模式下能夠延續的可能性了。后來我做了很多反思,發現出現了一個根本的概念性錯誤,就是優衣庫當年進入中國內地之后,受到了日本銷售增長的影響?!迸藢帉Α兜谝回斀浿芸氛f。當時,日本優衣庫的營銷口號是“以市場最低價格持續提供高品質的商品”,但潘寧發現,“市場最低價格”是指日本市場所謂的最低價格,和中國的概念完全不同。
2006年的5月黃金周,假期結束之后的潘寧坐在出租車里聽到廣播播出的這樣一條消息:當年黃金周國內外出游總人數達到1.5億人。“當時我就眼前一亮……并不是1.5億都來做優衣庫的顧客,而是這樣一個人群正在形成之中?!?/P>
潘寧決定把優衣庫中國定位成一個中產階級品牌。當媒體問及這個概念到底涉及年收入或者月收入多少的人群時,他試圖糾正這樣一種說法,“不是這種感覺,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模式在發生變化。這個人群有消費的欲望,不僅對于服裝,本質上還對于各種資訊是非常敏感的,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通過他們自己的改變,就能帶動所謂大眾人群的成長?!?/P>
在日本,優衣庫被定位為一個大眾品牌。通過戰后幾十年發展、尤其是經歷了1980年代高峰期的日本,絕大多數人群都達到了高素質的生活標準。因此把日本“大眾品牌”的概念移植到2001年的中國,不可避免會出現定價較高的情況,這個策略一直延續到了2005年。
當時它的競爭對手是本土的美特斯邦威和香港的班尼路等品牌,優衣庫并不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于是當時的中國管理層認為必須在價格上作出調整,因此犧牲了設計和質量。當時優衣庫中國的商品體系與優衣庫的國際市場脫節,無論面料、生產商還是采購渠道都不相同。一方面,價格戰讓優衣庫中國的經營進入了惡性循環,另一方面,為了測試合適的店鋪經營方式,優衣庫門店水準參差不齊:店鋪主要集中在上海,此外僅余杭州一家。最大店是南京東路中聯店,面積1000平方米,而最小的只有60平方米?,F在,1000平方米是優衣庫店鋪的標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