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服裝業陷入了一個出力不討好的怪圈。設計師絞盡腦汁挖掘靈感,工廠辛辛苦苦制造衣服,大大小小的服裝品牌不惜血本進行廣告轟炸;但消費者仍不買賬,抱怨衣服價格越來越高,設計永遠跟不上潮流。服裝企業的普遍共識是這個行業越來越難做了,庫存高得離譜,利潤少得可憐。另一邊廂,淘寶上每天女裝能賣出4億元,男裝能賣出2.8億元,一天合計至少賣到6.8億元,就此發問:“請問到底是服裝不行了,還是你不行了?”
市場并沒有變小,但為什么企業們會覺得這個行業越來越難做?這個問題值得線下服裝行業的從業人員深思。
據測算,服裝價值鏈上的利潤分配通常是:設計占40%,營銷占50%,生產占10%。很明顯,在全球服裝價值鏈中,設計和營銷處于價值鏈的高附加值環節,生產加工則處于價值鏈的低端。而在服裝生產大省廣東,多數企業還處在最低附加值的環節。
接訂單,賺大錢,不用操心渠道,不用費力營銷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轉型,迫在眉睫。但轉型卻是痛苦的。
服裝行業遇拐
“量大利薄,賺個白忙活。”記者采訪發現,許多服裝工廠訂單不少,規模擴大,不時招工,而工廠老板卻搖頭感嘆。
據了解,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及人民幣匯率等因素影響,使得以代工、外銷為主要模式的眾多服裝企業的利潤一降再降。代工環境的進一步惡化,企業想生存下去,就要繼續把規模化生產做大,用數量來抵御日漸微薄的利潤,繼而投入成本越來越大。“現在的工人管理跟(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所以人多了以后,不見得能賺錢。但有了訂單你又不能不接,不接就直接出局了。”
國家統計顯示:2013年1-6月,廣東省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25.78億件,占全國總量的20.70%,同比增長0.28%。廣東仍保持全國第一服裝生產大省的位置。
記者從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了解到,今年1-4月份,廣東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4641家中,虧損戶數975家,虧損面21.01%;主營業務收入1552.60億元,同比增長14.05%;利潤總額56.12億元,同比增長36.50%;成本利潤率為4.16%,仍低于全國平均成本利潤率4.48%。在2012年11月份,廣東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成本利潤率為3.99%,全國平均成本利潤率為5.49%。
知名時尚產業經濟研究專家李凱洛認為,短短三十年,中國已成為最大的服裝生產國和消費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和集貿市場,涌現出一批初具規模,有一定品牌運營和資本運作能力的服裝企業,其中部分優秀企業已上市,向國際品牌之路邁進。“但早在兩年前,我們就提出,(000902,股吧)產業將面臨‘拐點’,隨著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勞動力短缺,廉價制造已然結束,服裝行業進入了高成本時代。過去通過提高產能和廣鋪渠道實現‘做大’目標,已不再是解決一切的良方,稍有不慎,企業‘大而不強’的弊病就會呈現出來,與中國經濟增長狀況一樣,資本投入和勞動力投入邊際效應遞減,掉入‘增收不增利’和‘高庫存’的泥潭。”
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會長劉岳屏也認為,從行業統計數據可看到,服裝產業數量增長時代已經基本結束,1990年代中末期出現的“大爆發”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大多數企業正從產品營銷轉向商品營銷,甚至文化營銷。未來廣東服裝行業依舊呈現穩中上升態勢,因為廣東有十分完整的產業鏈,有眾多發達的產業集群地,為行業內的專業分工、節約成本、提高上下游配套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但同時應認識到,服裝行業總體面臨著結構調整和升級,如何以創意為核心,以提高產品價值的品牌貢獻率和科技貢獻率為目標,建設以質量為基礎、以創新為靈魂、以快速反應為活力、以社會責任為實現過程的“四位一體”的有良好品牌生態的優勢服裝品牌將是未來服裝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