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去庫存”運動進行到底
跟服裝行業的人聊天,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是庫存。
中國服裝的庫存有多高?有種說法是即便現在中國所有服裝企業都停產,現在的庫存也夠市場消化三年。
近一兩年,服裝業掀起了一場“去庫存”運動。依舊不斷攀升的庫存使得服裝業去庫存面臨“大考”。數據顯示,截至4月17日,紡織服裝業已公布的2012年年報的上市公司有50家,庫存合計約570億元。相比2011年,上述50家公司合計533.73億元的庫存增加36.09億元,同比增長6.76%。
于是,從一線城市到三、四線小縣城,商場、專賣店等賣場打折促銷的活動不絕于耳,這正是各大服裝品牌在高庫存壓力之下“斷尾求生”的體現。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表示,目前,庫存是限制服裝企業發展的重大瓶頸,大部分服裝庫存以較低折扣售出,跌價幅度較大。可以說,庫存是吃掉利潤的最主要因素。“高庫存不僅引發了服裝企業資金鏈危機,還阻礙了服裝產品的更新速度,同時,使企業盈利水平嚴重下滑。”
那么,服裝高庫存是如何形成的呢?服裝設計師Lina分析,在服裝行業,每賣出1件商品,生產商至少要準備2.5件商品進行庫存周轉,有時還會超出這個比例,由此形成了大量庫存。比如:終端客戶實際需要100件,零售商認為需要150件,分銷商就擴大為200件,反映到生產商時就變成了250件。雖然終端顧客需求量始終沒有很大的波動,但經過零售商和批發商的放大后,訂貨量就一級一級增加,而且越往供應鏈上游其訂貨偏差就越大。
再者,中國服裝生產模式還停留在期貨訂貨會模式,依賴下游分銷商而非消費者提供市場信息。各種服裝品牌每年春夏、秋冬兩季訂貨會,企業則通過訂貨會現場模特展示、導購解說引導客商訂貨,然后根據訂貨量,制訂安排生產、銷售計劃。這種模式下,真正的需求變成產品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國內大多數生產商從接單到成品上市平均需要90天,有的能達到120多天。試想如果消費者在某品牌貨架上看到的是3個月,甚至4個月之前流行的款式,那么此品牌商品銷量低于預期,導致庫存積壓多半是個必然。
面對這種現象,企業只能進行大量的促銷、甚至虧本銷售,而這必然傷害企業的品牌形象。“打折促銷仍將是服裝企業去庫存的主流手段,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對品牌企業來講,若能保證一、二線城市的新品供應,而將舊品打折促銷的‘任務’下沉至三、四線城市新開店面及電商渠道,或許能減少庫存對品牌價值的傷害程度。”熊曉坤認為。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服裝品牌都在思考應對的辦法。一些企業開始摒棄原來期貨訂貨會的傳統模式,試行單店訂貨模式。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介紹,單店訂貨模式即店面里的貨品都由店長自己來決定,店長會通過自己店面的銷售數據、店面陳列及所處的地理位置等得出要采購產品的量和款式,跳過了經銷商這一環節,直接向公司下訂單,一改以往由品牌商來主導貨品的傳統模式。
深圳都市麗人運行單店訂貨模式多年,其副總裁、首席信息官沙爽表示:“單店訂貨模式有利于降低庫存風險、盡快回流店面資金,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科學合理的訂貨、補貨需要有經驗的店長,有綜合管理能力的基層督導,這些都對一線的人才需求提出很大的挑戰。也就是說,是否擁有一名有素質、懂行規的店長、督導、區域經理等將直接影響到這個店甚至這一區域的銷售業績,同樣的位置不同的店長管理,銷售業績甚至能相差一倍甚至更多。”
沙爽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整體調控、智能補貨的收效。假如,有三家門店a、b、c,其中a、b為加盟店,c為自營店,公司實際倉儲為250件。a、b、c三家店市場需求分別為100、50、100件,市場總需求亦為250件;訂貨量按慣例超預期,三家依次為120、60、120件;實際發貨量,由于加盟店催單更為積極,依次為120、60、70件,實際銷量為100、50、70件。最終只賣出220件,有30件積壓到了加盟店庫房,庫存為營業額的12%。假設a、b加盟店每件銷售帶給企業利潤10元,自營店為20元,按照傳統模式發貨銷售,最后總利潤額為3200元,而按實際需求最后沒有庫存的模式即單店訂貨銷售,利潤額為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