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巨額庫存成為服裝企業生死攸關的命題,但也帶來了商機。服裝行業普遍存在高庫存催生了一批專業的庫存清貨公司,對這些企業來講,“生產企業庫存越高,它們的貨源越充足,議價能力也越強。”Lina透露,專業清貨公司一般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種是量比較大,廠家會要求剪掉品牌標簽,清貨公司一次性打包全部購買。這樣的折扣價格比代理商拿貨的價格低,一般在1-3折左右;還有一種是清貨公司派人來挑選款式,可能100個庫存款式里只選20個款,這樣價格相對會高,一般在3-4折左右。清貨公司收完庫存后,一般會放到三、四線城市去搞特賣甩賣,或是出口到一些發展中國家。
“對服裝企業來說,這已經是最后的選擇了,基本上抱著一種能收回多少算多少的心理。尤其到年底時,工人等著拿工資回家過年,這時候企業老板往往是要錢不要貨,有要的給錢就賣。”Lina說,有些電商平臺也開始做這樣的生意,有人開起了專門的“尾貨網”,類似于唯品會和當當的尾品匯。
究其根源,造成高庫存的死穴在于“產銷不匹配”。“我們當期大力生產的都是上一期流行的樣式,永遠在追潮流而不是引領潮流!”采訪中,多位服裝設計師如是表示。
自主品牌之路漫漫
早在幾年前,以往以代工為主流的廣東服裝行業就意識到品牌的意義,許多企業都走上自主品牌的道路。
記者采訪獲悉,2007年,在廣州紅棉服裝批發城內,廣東自主品牌服裝占比只有25%;到了今年,這個數字已提高至60%。在廣州多家百貨的服裝品牌中,廣東本土服裝品牌近五年的增速也超過了兩位數。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廣東服裝品牌占比超過五成。2009年到2012年,大批聚集于珠三角的淘寶女裝店鋪,也紛紛完成了品牌升級,迅速組建了從設計、生產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大浪淘沙,留下的只是少數。許多制造企業在品牌轉型的道路上走得并不順利。“從制造商轉向品牌商的路看上去很好,實際上非常困難,因為是另外一條思維,原來是做制造,現在是做零售。這是我們傳統制造商轉型的第一條路,做品牌,身邊有很多制造商出身的做品牌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制造商轉型做自有品牌看起來很好,但是沒有利潤,最后就倒閉了。”一位服裝制造企業老板感嘆。
中研國際時尚品牌管理咨詢集團事業部總經理蘇真認為,大家對品牌的概念需要再認識:“很多人說品牌是一個牌子,是一個消費者的認知。我個人理解,品牌應該是給擁有者帶來持續盈利的資產,一個品牌只有具備了持續盈利的目的,才可能真正活下去,只有活下去的品牌才是真正的品牌。也許你們會說有一些品牌賣的是垃圾貨,當一個賣垃圾貨的品牌能夠活一百年,一百年后它就是一個品牌。”蘇真認為,現在市場上缺的不是品牌,而是能夠為企業帶來高附加值帶來持續盈利的品牌。
Lina認為,從制造環節來講,廣東服裝企業在全球都是一流的,它們為國際大品牌代工多年磨練出了精湛的做工,包括一些奢侈品牌服裝的高仿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但同樣的做工、相似的設計,貼上大品牌標簽能賣到單價幾萬元還經常斷貨,貼上自有品牌的商標卻乏人問津。這雖然說明中國消費者在時尚面前缺少自己的判斷力,也說明本土服裝企業的設計還處在模仿階段,“我們只是在跟隨時尚,卻從未引領時尚”。
一個成功的品牌,需要人力財力和時間以及文化的積淀,“線下一個服裝品牌的培育周期大概需要5-8年;線上的雖然稍短些,但也需要3年以上。單純追求短平快,沒有耐性和毅力地企業做不了成功的品牌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