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蘇州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十幾所院校合作開發項目,每年都有新課題。副董事長孫道權介紹稱,公司針對高校研發人員流動性較大,注重科研成果及發表相關論文的特點,把項目分解為一個個小課題,高校教授及帶領的碩士生、博士生只需將各個小課題完成好并整理出相關的報告即可,由公司進行技術集成。這樣一來,公司在合作中掌握了主動權,使項目的研發過程能有條不紊地進行,除此之外,合作項目的知識產權、利益分配等,在合作之前就簽訂合同進行約定。據悉,鑫緣繭還針對高校的特點,采取彈性工作、目標考核的辦法,將研究任務劃分為前、中、后三個階段,在任務開始時嚴格把關,中途進行檢查,最后檢查研究結果是否達到要求,研究過程中不加干涉,各司其職,爭取最大信任。
● 共建經濟實體模式
企業受讓共建經濟實體是產學研之間最緊密、以資本為紐帶的合作模式,也是最成熟的合作方式。雖然這種模式在產學研結合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卻能反映出產學研結合從松散型向緊密型發展的態勢。
共建經濟實體的特點首先是以市場為導向,是科技與經濟一體化的具體體現。高校、科研機構是技術的源頭,企業作為生產、銷售的基地,相互結合形成研究、開發、研制、生產、銷售一條龍;其次是高校與科研機構主要以技術(無形資產)入股,企業主要以固定資產、現金等投資入股;第三是有比較合理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最后是產權明晰,各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共建經濟實體模式一般適用于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方面具有優勢的高校、科研機構和在資金投人、市場開拓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的企業;或是合作各方有較好的合作基礎,價值觀念基本趨同。由于高校、科研機構的主要功能是研究開發,不是企業經營,不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這種模式是否有效,還取決于企業能否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機構在研究開發方面的優勢。
共建經濟實體并不廣泛,其主要原因在于,紡織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高市場占有率,高校追求高學術水平、較強的學科優勢和培養優秀的人才,科研機構追求研究開發能力的提升,各自追求的目標不同,要通過建立經濟實體走到一起很不容易。即使走到一起,也存在觀念的沖突、文化的碰撞,有一個磨合的過程。磨合得好,能夠成功;磨合得不好,就容易失敗。
正是出于對創新、求變的迫切需要,產學研模式恰逢其時地成為企業的突破口。
● 共建實驗室或研發機構模式
企業選擇有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和科研條件優勢的高校、科研機構聯合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或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實驗室或研發機構,是產學研結合的高級形式。
共建實驗室或研發機構模式的特點是高校、科研機構以優秀的科研人才加盟,企業投人研發經費,安排產業化人才加盟,形成“人才+資金”的產學研結合模式;其次是有比較合理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實行管委會、理事會或董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最后是實驗室或研發機構獨立運作,具有經營自主權,對研發成果的知識產權歸屬、利益分配均有明確的約定。
這種模式適用于有良好合作基礎的企業、高校或科研機構,各方均有比較顯著的優勢和較強的實力,且互補性比較強,屬強強聯合,是產學研結合的高級形式。缺陷是利益分配、知識產權的歸屬容易產生分歧,要加強多方交流。
企業與大學或科研院所設立實驗室或研發中心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產學研合作模式,例如漢帛(中國)有限公司和浙江理工大學聯合設立研發中心、嘉興市越龍提花織造有限公司與浙江理工大學合作成立的越龍提花面料研發中心、東華大學與上海紡織控股集團等多家大企業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等等。
這種模式使企業能夠對科研院所專業領域的技術創新進行持續投入,也使科研活動更貼近市場需求,縮短產品化周期。同時,還能夠為企業儲備技術和人才,并能充分運用各自的優勢和資源,實現效用最大化,是產學研合作體系中對技術需求和供給對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 共享科技資源模式
企業在技術創新中,需要大量的科技資源,自身卻相對匱乏,技術創新受到很大影響。為彌補其不足,企業需要與科技資源相對充足的高校、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資源,以解決自身科技資源不足的瓶頸問題。
紡織科技資源是指從事紡織科技活動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組織、管理、信息等硬、軟件要素的總稱,它不僅包括儀器、設備等,還包括實驗室材料、試驗方法、科學實驗數據和人才。科技資源的共享即是公開并整合現有的科技資源,實現科技資源的科學、高效使用和管理,使之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富潤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可成就提到,公司主要從事針織、印染的研究、開發和生產,近些年與多所大學結成產學研聯盟后,充分利用大學現有的科研儀器設備對所需材料進行大量的測試,節省了大筆的測試費用,也為企業順利開發新產品創造了條件。
不難看出,該模式是屬于輔助性的產學研結合模式,而且幾乎不存在合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