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中心與企業相結合,可以做到科技成果產業化,也能提高學生對社會與生產的適應能力,而產學研合作是培養技術型人才的基本途徑,也是我國教育創新的重要方面。
其實,產學研合作是技術創新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一種風險投資行為,為此,必須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來調節、規范和推動。希望國家在產學研教育等方面形成更加系統、完整的政策、法規。對產學研中的人員流動、生活待遇、成果歸屬、職稱評定、個人權益、設備共用等方面有更加切實可行的政策支持。
多年來,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為先導”,建有科技部批準建立的絲綢行業國家桑蠶繭絲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農業部批準建立國家蠶絲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機構、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等。近年來,實施國家、省科技項目30多項,10多項科研成果榮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天然彩色繭絲、功能性真絲家紡和桑蠶保健產品等均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師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院校在產學研合作中,深刻地認識到了技術承接的重要性,但現在能進行產學研合作的學校和科研機構越來越少,也希望國家能在這些方面加大投入,并給予更多的支持。
創意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洪時文:期望更優第三方平臺
合作開發的資金和外部環境是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時比較關心的問題。對于很多科研機構和高校來說,自身并不具備自我轉化的資金能力和實力;而對于企業來說,面對高風險的巨大壓力,往往會對很多高新技術成果進行仔細考量,甚至放棄。
一般來說,企業都能承擔資金方面所帶來的風險,但仍希望國家能夠給予資金支持,從而加快高新技術的轉化速度。也希望國家能夠通過有關政策,如補償或風險投資機構、金融機構介入共同承擔風險,為紡織企業產學研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同時,希望政府能建立更加健全的中介服務體系,在科技成果的供應方和需求方之間起到更好的橋梁作用;能夠提供更健全的、準確的信息服務,提高科技評估、技術產權交易等業務服務能力,加快紡織企業產學研合作的發展。
正是出于對創新、求變的迫切需要,產學研模式恰逢其時地成為企業的突破口。
新銳觀察:政府角色不可或缺
“產學研合作”的雛形,就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星期六工程師”:一些思想解放的大學教師,利用周末“走穴”,企業給他們錢,他們幫企業解決生產難題,但因為是“地下活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他們的積極性。
如今,由政府推動的產學研合作被國家毅然上升到“建設創新型國家突破口”的層面,至此,中國的產學研合作,走完了從“星期六工程師”到校企合作再到國家戰略計劃的歷史進程,未來,政府仍將扮演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推手”角色。
● 政策傾斜
據了解,天津市在去年頒布的《天津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鼓勵高等院校教師以職務成果創辦企業”,“綱要”實施一年來,幾百個“睡在”象牙塔里的“金點子”被喚醒,產生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今年,天津市教育部門又推出了《高等教育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實施意見》,政策機制的徹底松綁為企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記者了解到,去年一年,天津高校共簽訂技術合同2956項,合同金額12.5億元。與此同時,天津還與國家教育部簽署共建“全國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中心”,將全國各地知名院校的科研成果集結于天津。
天津市教委科研處處長林列說:“我們的目標是將這個中心打造成一個吸引全國高校科技成果在津落地的一個窗口,并且打造成一個科技成果轉換的國家級平臺。同時,我們也想通過這個平臺,使產學研的合作得以全面發展。”
據悉,天津市共有高校56所,在“十二五”規劃中,天津市將為天津高校投入24個億,圍繞天津經濟社會發展急需,重點支持24個重點學科、80多個本科專業,使他們的科研成果直接產生效益,為天津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諧社會建設做出的貢獻。
● 財稅支持
對企業來說,產學研合作多為公益行為,收益很小,而且要承擔很多風險,比如學生實習期的安全問題,生產設備的損耗。所以產學研合作中,往往是企業不感興趣,學校剃頭挑子一頭熱。
因此,政府應制定與產學研合作配套的稅收政策、金融信貸政策、風險投資政策、專項貸款政策等,鼓勵紡織企業產學研結合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首先,政府應支持創業投資基金優先支持產學研聯合。如浙江省由政府全額成立了中小紡織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以投資入股方式引導社會資金共同成立創業投資企業,向創業初期中小企業股權投資,規定優先支持對產學研聯合創新項目進行投資,改變中小紡織企業創業初期的資金困境,促進中小紡織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