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培養人才模式
產學研結合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形成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建立人才交流和人才培養的機制以及人才訓練基地,包括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到高校擔任兼職導師,建立大學生實習基地。
聯合培養人才模式的優點是,發揮各方優勢聯合培養人才,對于合作各方而言,是一種共贏模式。對企業而言,短期內可以解決企業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從長期來看可為企業儲備專業技術人才;對高校、科研機構而言,有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踐,使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究更貼近實際、貼近市場需求,而且合作風險比較低。
聯合培養人才模式適用于大中型企業,大中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比較豐富,能為高校、科研機構提供比較大的合作空間,正因如此,聯合培養人才模式所占比重并不大。
“我們學院和70多家紡織企業建立了合作項目,積極參與企業的博士后工作站工作,為企業培養大量人才。許多優秀紡織企業發展迅速,企業內部的人才更新趕不上生產的更新,對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我們的老師積極發揮能動作用,以講座等方式幫助企業提高員工素質。而我們的學生也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頻繁與企業接觸,盡早深入了解行業,提高自己能力。聯合培養人才模式是互惠的、緊密的、長期的合作。”天津工業大學紡織學院院長張健飛說道。
● 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模式
高校、科研機構利用學科、專業的優勢,建立面向行業的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專業的共性技術服務。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在當前經濟增長與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模式的特點是提供專業技術產品和技術服務,研究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有機結合,它實際上是一種商業模式,適用于有較強的技術研究與開發能力、先進的科學儀器與技術設備、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且有較強服務意識的機構。
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模式的有機運行必須依靠制度創新、政府的推動和引導、企業內部的管理創新以及高校科研體制的轉型。
在“絲綢之鄉”盛澤,有一個企業技術創新的“實驗室”——吳江市紡織科技中心。紡織企業不用購置儀器設備,不必精通技術,不用自己動手,就可以方便地在科技中心上享用從原料測試到產品檢測、成品病疵原因分析等一站式服務。
吳江市盛澤鎮有化纖、織造、印染服務加工企業數千家,其中95%以上是中小企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日漸突顯。2003年,吳江市紡織科技中心紡織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應運而生。該中心最初只能為中小企業提供面料織物分析、測試兩項簡單功能,現如今已經發展成集織物設計分析、面料試樣、數碼印花、紡織品檢測于一體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十年來,當地的很多企業都養成了“有困難找科技中心”的習慣。
正是出于對創新、求變的迫切需要,產學研模式恰逢其時地成為企業的突破口。
眾家之言:共創雙贏需多方支撐
透過近年來涌現出的各種產學研新模式可以發現,產學研結合不是一個產業的事情,更不是一個企業的責任,而是要通過全社會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相互配合,形成一種產學研合作鏈,才能釋放出巨大力量。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校長夏平:仍在尋求資金、政策支持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歷來重視產學研的結合。目前,針對紡織服裝中小企業居多并向園區集中的特點,學校積極融入彭州家紡服裝園區、廣安牛仔產業園區、廣東新塘、西樵紡織園區等全國六個大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實施“規劃+雙中心”的服務模式,幫助園區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參與園區建設和管理、科技支持、員工培訓等。
近年來,學校更是密切關注紡織領域的前沿科技技術,并應用高端技術,開發高端產品,服務產業需求。學校參與研發的激光印花技術和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無水印染技術、功能性紡織品研發、新型防紅外纖維的應用研究、新型高強高性能纖維適紡性能的應用研究等項目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并正在產生極大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科技成果在企業的推廣應用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000余萬元。
截至目前,學校已與7個地方政府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與266家企業緊密合作,企業向學校投入近千萬設備,10個“校中廠”落戶學校,形成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依存、共謀發展”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產學研合作不僅是提高企業自身實力的一項有效措施,同時也有利于高校在今后的發展中能夠緊跟市場實踐,并推動多元合作發展。在今后的發展中,希望國家能夠對企業研發提供政策上或者資金上的支持,對企業正在開展的項目上提供一些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進行創新。
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孫道權:技術“師承”需更多法律保護
產學研結合是高等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素質人才的有效教學形式;是學校教育面向社會,服務社會、推動社會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