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直到20世紀90年代,Burberry旗下也只有風雨衣、雨傘和領帶等少數幾款產品,直到1997年,在Rose Marie Bravo接任Burberry CEO之后,Burberry開始推出BurberryProrsum、Burberry London、ThomasBurberry等各種定位的副牌,在服飾之外,Burberry也將產品線延伸至手袋、眼鏡、圍巾和香水等多個領域。
面對可能帶來的品牌弱化,Bravo卻一向認為這是一個容易的問題,她的方法是無論進行怎樣的品牌延伸和產品線延伸,都需要在購買者定位上彼此區隔,所延伸的產品形象則一定與品牌定位相一致,而針對各條產品線的營銷渠道也需跟各自定位相匹配。
Burberry各產品線在設計和定位上都極具個性,BurberryProrsum是針對高端富裕人群的高端定制品牌,而適應各種年齡層次的Burberry London極具英倫風范,ThomasBurberry則延續了戶外運動的傳統風格,以歐洲市場18-24歲年輕人為目標群體。
除此之外Burberry在日本授權三陽商會生產面向年輕女性的Burberry Blue Label系列和面向年輕男性市場的Burberry Black Label系列,但這兩者都只限定于日本市場。
這些產品線風格雖全然不同,但英倫“風衣文化”中精致內斂的高端氣質卻始終未曾改變。
Burberry在2009年以來年銷售額20%的增長率源于它對品牌定位的堅持,更源于它對營銷方式的革新。
習慣避免大眾媒介的奢侈品營銷對于帶有“平民”標記的網絡一直少有觸及,但在2009年,同類品牌對于網絡依舊冷眼旁觀的時候,Burberry卻就已經成為奢侈品領域數字營銷的先行者。
顧客可以在Facebook的Burberry頁面上發布新品信息和圖片,在Facebook今年2月份的榜單上,Burberry獲得了超過13萬次的“贊”點擊,并一度超過Dior。
而Burberry的用戶內容生產網站“Art of Trench”會邀請那些擁有Burberry品牌衣服的顧客上傳自己的照片,并且請專業攝影師上傳照片并與消費者交流他們的穿著體驗。
對于Burberry來說,時裝秀在他們的營銷計劃里是重要的項目,而從2009年第一次網絡直播BurberryProrsum在米蘭和倫敦的時裝秀以來,Burberry已經在全球線上直播了11場時裝秀,用戶可以在iPhone和iPad等移動設備上收看直播。
“數字技術已經變成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這是促成Burberry數字化營銷之路的設計師Christopher Bailey一直以來的理念,而Burberry也正是基于這一理念將產品信息通過數字技術推向各層次的目標客戶,并通過網站邀請等方式尋找流行和高端之間的平衡姿態。
數字營銷和戰略顧問Mr. Drabicky認為,“在品牌開拓市場過程中,Tiwtter、Facebook,以及所有的傳統市場營銷方式其實都是相互影響的,而成功的營銷則是平衡所有市場手段以達成最終目的”。
從2009年開始,Burberry就已經將大部分營銷成本轉移到網絡上,并以此作為營銷戰略的核心,而就在那年Burbrry全球銷售額就實現了29%的增長。